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段钢: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时间:05-07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253

段钢: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段钢,德同资本高级副总裁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ChatGPT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文化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文化产业正在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 " 后国际金融危机 " 时代经济复苏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和机遇数字经济发展,源于科技是现新。从科技本身来说,大致是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新IT(Intelligent Technology);从空间来说,大致是现实世界到融合世界再到数智世界;从典型产品与应用形态来说,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电脑(信息化)、互联网(网络化)、智能产品(智能化)。现在的手机就是对电脑的加强,区块链就是对互联网的强化,而元宇宙、ChatGPT就是新一代的智能产品。数字经济是一种将数字信息、大数据信息视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将现代通信技术做为主要生产、传播方式,将互联网以及依托其发展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视为主要承载主体的新经济形态,是现代化通信技术和数字化信息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2018年,包括美国、英国、中国等在内的47个国家,数字经济总体经济体量超过30万亿美元,占当年各国 GDP 总和的40.3%。2019年,全球数字经济的平均名义增长速度约为5%,超过同时期全球GDP 的增长速度约3个百分点。不少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2009年,英国发布《数字英国》;2010年,德国 发布《数字德国》(2014年,意大利颁布《意大利数字战略日程表2014—2020》;2015年,法国发布《数字法国 计划》。2016年,中国在G20峰会上提出基于“数字经济” 的合作倡议,同年10月9日下午,国家领导人在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2021年发布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数字经济视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中被单独列为一章进行论述。2018年,中国以4.73万亿美元的巨大数字经济体量,成为仅次于美国(12.34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为35.8万亿 元,占 GDP 的36.2%,增速为15%,远超其他国家。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领先的一线城市数字经济平均规模达1.4万 亿元,数字经济占 GDP 比重达到52%,新一线城市的数字 经济平均规模为3718亿元,占比达到46%。其中,上海数字经济规模体量最大,达20590亿元,北京数字经济规模体量仅次于上海,为19468亿元。文化产业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近年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2018年以前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速,到2019年增长率下降至7.3%,但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经从2014年的2.4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4万亿元,增幅接近一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9%。中国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未来发展方向。其基本原则包括把文化产业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把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结合、把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当前,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时期,尤其是数字化、科技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使文化产业以其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创新性为激活社会发展活力、解决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将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并呈现 L 型增长趋势,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寻求新动力。而数字化是近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家领导人指出:「新常态要有新动力,数字经济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支持。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如云演艺、云展览和沈浸式业态等。争取2025年,培育20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各具特色、活力强劲的中小微企业,打造5个具有区域 影响力、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建设200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顺应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将优质内容、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人才等汇集到互联网主阵地,将重点集中在移动端,并引进5G、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日益显著。根据《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9)》, 2018年,数字技术应用广泛的新闻信息服务类、内容创作生产类、文化传播渠道类文化产业的利润总额分别 为2045亿元、1988亿元和518亿元,网络视听行业的 市场规模达2016亿元,网络游戏业务收入1948亿元,数字出版业收入8330亿元。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互联网在线经营数字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维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复苏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的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改造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整个产业和产业链,反映了数字技术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乘数和叠加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产业中,传统的产品最重要的的功能输出单向的信息。在数字经济下 的文化产业,信息价值下降,体验价值上升。这是整个行业最重要的趋势。它将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智能化是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生的最重要的改变。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种趋势。在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中,智能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用户体验,有助于推动产业发展。第二,交互感是指在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通过 数字技术进行互动交流的感受和体验。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人类认知记忆的70%来自于交互。 人与内容的跨屏交互,将取代传统的单向内容呈现,使交互感成为文化数字化场景的重要特征。ChatGPT 的问世,进一步强化了交互感的价值。第三,沉浸式是文化产业融合方向。在信息获取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正在通过5G+8K、XR、AI、元宇宙等技术,推动寻求构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感切换、无缝衔接的沉浸式物联网融合体验。而将技术和体验的结合,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将用户带入虚拟世界,让用户如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沉浸在其中。是沉浸式的特点。将沉浸式体验应用于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中,可以大大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和价值。第四,精准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数据分析和精准管理,从而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好的经济效益。科技手段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过去的观众,可以很方便的对文化产品,实施放大、驻留、回放等过去无法实现的手段来欣赏作品,形成新的消费习惯。2022年的足球世界杯和202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电子裁判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扩展了精准性的应用场景。数字经济下的文化产业行业优化最具潜力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不再只是传统的逻辑关系和价值交换,参与生产、消费等环节的群体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中,各生产要素也在融合、创新的大趋势下开始发挥更大的价值,通过不同生产要素的共享、集聚、耦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创造新的行业和新的商业模式。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包括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应用”。强调体验的沉浸式数字经济已经让传统的文博旅游产业完全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模式。衍生出了诸多如三维建模、全息投影、互动投影等数字技术,并且产生了应有的技术性价值。在许多地区的旅游景点、历史博物馆中已经开始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故宫采集并积累古建三维数据资源,完成了用于数据展示紫禁城72万平方米全景三维数据,以及超过6万平方米重点宫殿区域高清三维数据采集工作。将综合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基础,结合遗产保护和服务大众的顶层设计,全面推动一座真正意义数字故宫的建设。未来的数字故宫便是一个故宫数字孪生体雏形。未来在云演艺、云展览等方面,数字经济无疑拥有无比巨大的空间。未来的体育产业也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领域。2022年的足球世界杯和2023年 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电子裁判的广泛使用,让数字技术有了新的广泛的群体化的应用场景。其精准性让体育竞赛结果消除了争议,变得无可辩驳。未来数字技术必将深入到体育行业的各个领域。关键性数字装备将迎来巨大市场机遇,有望在数年内实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光学动作捕捉设备、3D影视拍摄设备、数字沉浸式光影设备等关键性数字装备水平制约着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水平,我国一些地方瞄准数字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推动重要软件系统和重大装备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提升数字文化装备制造水平。《“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加强文化和旅游装备行业研究”,表明数字化升级成为推动文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近十年国家发布的相关支持政策来看,文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线始终伴随着科技的革新与进步,业已成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共创分享为特征的数字文化装备制造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